睡眠中平静离世的最后一位开国元帅,无数人感慨:他真不愧是福帅
“聂帅,今天的《人民日报》给您带来了。”1992年5月14日清晨,秘书将散发着油墨香的报纸轻轻放在床头。聂荣臻抬起布满老年斑的手,戴着老花镜仔细端详头版新闻,这是93岁的元帅与世界的最后一次对话。
“聂帅,今天的《人民日报》给您带来了。”1992年5月14日清晨,秘书将散发着油墨香的报纸轻轻放在床头。聂荣臻抬起布满老年斑的手,戴着老花镜仔细端详头版新闻,这是93岁的元帅与世界的最后一次对话。
聂荣臻元帅,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始人之一,他不仅参加了长征、抗日战争、解放战争等诸多历史性战役,还为新中国的国防建设、科技进步以及军事现代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。
1958年,聂荣臻元帅手持一份报告,走进了中南海的菊香书屋。一见毛主席,他便急切地说:“主席,这是朱良才同志递交的辞职报告,请您审阅。”
1938年,河北涞水县北部的山岭间,八路军侦察小队意外发现了一个村落。
烽火连三月,家书抵万金,战火纷飞的年代,革命先烈将自己的理想信仰和思亲念乡之情,都寄托在一封封家书之中。红色家书载忠魂,纸短情长激担当,家书纸短,镌刻的是烽火岁月里的铁骨柔情;家国情长,流淌的是百年征程中的热血信仰。从革命年代“未惜头颅新故国”的慷慨绝笔,到新
回首往昔,他们的革命生涯充满了无数的传奇与波折。早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,1929年的梅城战役,便是他们共同战斗经历的重要篇章。当时,共和国元帅朱德、陈毅、罗荣桓、聂荣臻、林彪,还有粟裕等众多将领,都是这场战役的重要领导人。
因为这是我国航空部经过缜密计算得出的,最安全、最适合举行开国大典的一个时间。
1939年,白求恩,一个外国医生,身陷中国战场,为了帮助无数战士和普通百姓,在与死神的赛跑中付出了生命的代价。
他叫张发奎,民国时期赫赫有名的国民党大佬,曾经手底下带过5位开国元帅和6名大将,战绩和资历甩很多人几条街,可惜,命运这东西不讲情面,他晚年只能窝在香港,抽着烟,喝着茶,望着维多利亚港的夜景,嘴里全是“要是当初……”的悔恨。
理由很简单,山西是阎锡山的地盘,这位“山西王”在当地扎根几十年,兵强马壮,工事坚固,红军一个外来的队伍,凭什么能在他的地盘上立足?更别说,黄河天险横在面前,万一渡过去回不来,那可就成了瓮中捉鳖。
晋察冀军区白求恩学校,前身是创建于1939年6月的晋察冀军区卫生学校。曾经的小八路张业胜是该校首批学员,在此学习生活了一年半时间。那段时光,有他人生中最难忘的记忆。
1992年5月14日,天气没什么特别的,京城依旧是那个京城,日子照旧过,新闻照样播报,国家的机器也在有条不紊地运转。
1948年3月,在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的关键时刻,为更有力地指挥全国范围的战略大决战,毛泽东、周恩来、任弼石等中央领导在陕北吴堡县川口东渡黄河,路经五台山,翻越长城岭,于4月10日抵达阜平,在西下关路宿一夜,次日到达城南庄,在这里居住工作了35天。